邮发代号:80-932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轻松关注!
新旧对话 激发社区业态“创新力”
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道三堂社区的西坊大院文化创意园,曾经的老旧厂房和闲置空地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充满文艺气息的“打卡点”。园区内有书画室、咖啡馆、图书馆等多种业态,不仅吸引了年轻人打卡,还为社区注入了新的活力。
西坊大院文化创意园整改前后对比图,上为整改前,下为整改后(拼版照片)。新华网发(番禺区城管局供图)
“这里以前是破旧的厂房,现在是居民的‘慢生活’空间,也是年轻人的创业基地。”三堂社区党委书记简志铭说,改造后的园区不仅有了绿意盎然的公园和开放式的活动空间,还专门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传承的平台。
在南沙区潭州社区,曾经的普益小学旧址被改建为居民活动中心,吸引了咖啡馆等商业业态的入驻;在番禺区石楼社区,融入“石楼八景”的墙体彩绘和海洋主题的特色公园,不仅提升了社区的美感,也吸引了更多游客和商户;通过招商引资,白云区三元里街道走马岗社区“重获青春”,引入咖啡店、瑜伽馆、艺术培训等业态……
从单纯的外观改造到业态提升,广州的“社区绣花”行动已逐步探索出一条“自我造血”的新路径,逐步形成了“社区经济圈”,实现了从“财政投入为主”到“社会资本推动”的转变。这样的探索不仅减轻了财政压力,还为社区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绣花”行动的目标,是让社区具备自我发展能力。通过业态升级,让社区成为居民的幸福家园,同时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合力共建 打造文化与情感“纽带”
走进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道横沙社区,曾经杂草丛生的空地,已焕然一新变身为文化广场。不远处,白眉拳传承人刘智强在为孩子们教授传统拳艺;粤讴传承演唱指导老师冯卫华表演粤讴《天边月》,吸引不少游客沉醉其中。
“以前我们没有固定的表演空间,社区更新后专门规划了这个舞台。”冯卫华说,粤讴如今有了新的观众群。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街横沙联社两委成员招庆樑表示,社区以古为新,深挖历史底蕴,打造特色人文景观,积极探索保护居民乡愁记忆新经验、新模式,努力为社区容貌品质赋予更高价值内涵。
白云区金沙街横沙社区亲水碧道。新华网发(广州城管局供图)
社区“搭舞台”,居民“秀才艺”,这样的场景在广州多个社区上演。
紫霞居位于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古村,箫笛制作技艺传承人郭大强正在这里教游客制作箫笛。他说:“社区更新后,文化广场成了非遗文化展示和交流的重要场所。这里的绿化项目还是居民主动认领的,大家都在为社区贡献力量。”
在海珠区琶洲街黄埔南社区,几座里门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复建,成为当地居民的“文化记忆点”。社区主任纪德中表示,门楼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凝聚了居民的情感和记忆。通过社区更新,不仅改善了居住环境,更唤醒了居民的文化认同感。
海珠区琶洲黄埔南社区。新华网发(广州市城管局供图)
欢迎订阅《工程建设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