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T/CECS 661-2020
最新动态
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T/CECS 661-2020
2024-12-129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轻松关注!


导  语

为积极配合中国工程院“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项目——“团体标准支撑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调研,协会向各分支机构和各有关单位发出《关于征集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的紧急通知》(建标协函〔2024〕47号),各分支机构和有关单位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开展协会标准案例总结编写工作,并按要求及时报送给协会。协会从已收到的数百份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实施案例中,精选了技术水平高、创新性强,在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的代表性协会标准,汇总编纂了《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呈送给中国工程院、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调研组。入选案例,既有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推广使用的标准项目,也有工程建设领域的前瞻性、先导性技术理论和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的案例,标准项目涵盖了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信息通信工程等领域,涉及“双碳”、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振震双控、检测、防水、城市交通、村镇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标准、标准图集等。


为了加强协会团体标准实施推广工作的总结交流,协会决定:在协会微信公众号和《工程建设标准化》期刊,开设专题栏目,拟于每周推选、刊发协会团体标准实施应用案例1~2个,并将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持续组织开展。

通过案例的发布,我们期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宣传,促进标准实施应用,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请协会各分支机构、协会标准各主编单位,能够加强领导,确定专项工作人员,继续组织做好归口管理或主编的协会标准案例的编写和报送工作,并为下一步计划编纂出版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典型案例》系列丛书汇集积累材料、探索总结工作做法和经验。

请将标准实施应用案例报送至以下邮箱:cecscode@126.com。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实施应用


一、编制背景



(一)编制背景 
为贯彻中央国务院对新冠疫情防治工作的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要求,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以有效防治疫情传播。这次疫情来势凶猛,传播快、蔓延广,病患短时间增加量巨大,原有的医疗设施严重不足,必须应急建设专门的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为满足患者快速隔离、治疗的需求,以高速建设,安全保障,以及高效安全运行为特点,因此制定本标准。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
按照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疫情防控的总体战;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要求,尽快找差距、补短板,切实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按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隔离易感人群的防疫基本原则,编制该标准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确保病患隔离救治的重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1月20日统计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统计数据以来,1月20日全国有4省市确诊病例291例,其中湖北270例,全国14省市疑似病例54例,922人接受医学观察;到2020年2月3日,全国有31个省市累计确诊病例20348例,疑似病例23214例,重症病例2788例,累计死亡人数425例,接受医学观察171329人,可见短短的十几天的时间,确诊病例增加了70倍,疑似病例增加了430倍,接受医学观察增加了173倍,可见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病患短时间增加量大,原有的医疗设施不足,必须应急建设专门的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为满足患者快速隔离、治疗的需求,要求建设速度快,同时又要确保应急医疗设施高效安全运行,因此制定本标准。

总结我国2003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新发传染病应对策略,2003年SARS、2004年的H5N1禽流感、2005年的人感染猪链球菌病、2008年的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0年基孔肯亚热和登革热、2011年脊髓灰质炎、2013年H7N9禽流感、2014年西非埃博拉、2015年中等SARS等的流行特征,结合新冠的初期诊疗特性,提出了强化防护但不过度防护的技术措施,查阅了WHO、以及近年国际国内上2003年以来的传染病病房通风研究和传染病污水处理和病毒的有关数据,依据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快速建设的原则编制本标准,尽快满足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的需要。

(三)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设计标准》T/CECS 661-2020是由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主编的团体标准,于2020年2月6日起正式施行。主要完成人员为:黄锡璆、黄晓家、许海涛、李辉、张同亿、林向阳、涂路、 刘强、褚波、陈兴。


二、技术内容



2003年SARS发病后,国家应急建设了小汤山非典应急医院等一批应急医院,并应急紧急启动了国家标准《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但因传染病技术复杂,致使规范于2014年颁布实施,但对于应急建设的技术规范仍然涉及不足,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期,各地紧急建设一批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建设过程中尽管有小汤山非典应急医院的经验,但仍然感到技术支撑的收治容量不足,或收治条件不具备,因此编制一本适应于应急建设的传染病医院的技术标准成为当时之需和重要任务。

2020年1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怀疑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时医疗机构的感染预防和控制临时指导文件》中指出:预防或限制医疗机构内传播的感染预防控制策略包括:
1)落实分诊、早期识别和源头控制(隔离疑似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
2)针对所有患者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3)对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实施经验性的额外预防措施(飞沫和接触,酌情采取空气传播预防措施);
4)实施行政控制;
5)实施环境和工程控制。
总结经验,吸收国际技术,攻克难题,按照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链、隔离易感人群的防疫基本原则提出了较多创新点。 


三、创新性



1.整体防护理念,清洁区为医务人员的宿舍换岗区等,半清洁区是以前的清洁区,半污染和污染区同为病患接触的区域。半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等相邻空间之间的有组织气流并形成卫生安全屏障的间隔小室。应急医疗设施由于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换班生活区,按卫生安全等级新增加半清洁区,指医务人员一般活动区和物资供应区。为防止病原沾染和传播,依据医疗操作规程设置相应的卫生通道和缓冲间。因此新的卫生安全等级划分体系,从原来仅一个病区或一栋建筑的体系划分卫生安全等级,到从应急医疗设施和传染病医院整体来划分卫生安全等级,以有效防止应急医疗设施内部的交叉感染和传播。清洁区为医务人员的宿舍、换岗休息隔离区等,半清洁区是以前规范的清洁区,半污染和污染区同以前规范一致,这样更加符合传染病医院切断传染链的要求,能有效防范院内感染,提高应急医疗设施的运转效率。

2.医患人流物流流程防止交叉感染。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现已将该病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亦可通过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因此认为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最早的研究提出是以飞沫传播为主,飞沫通常是以人的唾液为载体,传播距离大概也就几米,因此有人提出防护距离最小为1.0m;近期有的人提出可能存在气溶胶传播,但没有指明具体情况。气溶胶实际上空气的一种状态和形式,含有颗粒物,并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充分混合均匀,其传播的距离可能很大,也就是病毒附着在水滴、灰尘等颗粒表面,随空气一起流动。水的密度为1g/cm3,灰尘的密度与形成灰尘的原物质和蓬松度有关,通常大于1g/cm3或更大,病毒的密度据了解是1.2 g/cm3,纯净空气的密度是0.00012g/cm3,空气中颗粒物的多少是形成致病气溶胶的可能性的重要因素。我们认为一般病房和大气中形成致病气溶胶的可能性很低,而在手术或重症病房,病毒的浓度高,有可能形成致病气溶胶,这可以通过2003年SARS和近期案例看到,到过重症病房和手术室的个别医生被感染致病的案例,因此这些病房要求设置负压隔离病房的原因。

既有建筑改造选择独立建筑或既有建筑的端部,并设有独立的出入口,便于控制新型冠状病毒不向相邻建筑或其他区域传播扩散。应急医疗流程有特殊的建筑空间和设备设施要求,既有建筑改造应预先进行设施改造条件评判后确定。

应急医疗设施的建筑功能布局与医疗流程和内容应有明确的对应性,根据医疗功能设置相应的功能区域,并确定规模和比例。应急医疗设施由于位置相对比较独立,同时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卫生隔离观察,需配建换班和换岗的宿舍和生活区。应急医疗设施由于增加了医务人员的换班生活区,按卫生安全等级新增加半清洁区,指医务人员一般活动区和物资供应区。为防止病原沾染和传播,依据医疗操作规程设置相应的卫生通道和缓冲间。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空气飞沫传播,也存在人传人、体液和排泄物传播的可能性,为防止污染区的污染空气倒流至半污染区和半清洁区,引发感染医务人员,建筑门、传递窗及其它建筑部件均需严格按照单向气流方向设置。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是飞沫传播,也存在接触传播的可能性,为防止病原在应急设施中,由于活动场所和交通路线重叠引发感染,需对不同性质的人群区域,人流、物流做严格限定,相互避让。

3.避免设施早期失效减少维修带来的感染风险的措施。应急医疗设施首要考虑快速高效实现医疗功能,机电设施设备需根据设施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方式及建筑空间格局作适应性调整,安装和布线满足实际使用的便利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其中安全性包括使用安全性、卫生安全性和消防安全等。

四、实施效果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印刷赠送给各地住建委,印刷数量为3000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当时全国疫情防控的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起到了质量和安全保障,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全国的抗击新冠疫情做出了贡献。

本标准的编制有效支撑了我国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满足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要求;各种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适应了应急医疗设施的建设有效防止了新冠肺炎的蔓延和传播,污水处理技术的实施有效防止了新冠病毒通过污水的传播,空调系统废气的处理、污水系统尾气处理、真空吸引尾气和废物的处理技术有效保护大气和环境,保护了生态环境安全。

因此本标准有着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本标准的实施,促进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控制,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

五、特点与亮点



为贯彻中央国务院对新冠疫情防治工作的部署,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有关要求,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病应急医疗设施建设的技术研究与标准化工作,以有效防治疫情传播。本标准总结经验,吸收国际技术,攻克难题,提出了以下创新点:
1.整体防护理念,清洁区为医务人员的宿舍换岗区等,半清洁区是以前的清洁区,半污染和污染区同为病患接触的区域;
2.医患人流物流流程防止交叉感染;
3.避免设施早期失效减少维修带来的感染风险的措施;
4.病房收治患者的技术原则;
5.不同卫生防护区间之间隔离通过技术要求;
6.二级加强消毒处理工艺和参数;
7.负压及负压隔离病房空气流动参数和运行要求;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医疗设施氧气供应系统的设计技术原则;
9.应急医疗设施电气保障技术措施;
10.应急医疗设施快速建设技术路线和技术规定;
11.防止交叉感染的系列技术措施9项。



推荐阅读

好房子 | 新型标准体系赋能中国好住房建设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术大会圆满召开

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颁奖会议隆重举行

关于有关单位网络平台侵权盗版协会标准的严正声明




欢迎订阅《工程建设标准化》


邮发代号:80-932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微信号: cecs-gjbhua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