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
最新动态
协会标准实施应用案例——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
2025-08-082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轻松关注!



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实施应用


一、编制背景



(一)编制背景

建筑材料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建筑物功能的重要支撑。“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纳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以及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引领的背景下,建材工业节能减排面临严峻挑战,资源能源环境约束将持续强化,建材行业亟需迈向绿色发展道路。绿色建材因其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等优势,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大量的应用。但因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造成了市场上产品品质良莠不齐,严重制约了绿色建材的发展。


自2014年起,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积极推进预拌混凝土等7类产品的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国务院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推进绿色建材评价向认证转变,纳入统一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同时发布《绿色产品评价 人造板》等12类绿色产品评价标准,从能源、资源、环境和品质等提出了绿色度要求。


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编制意义重大。一是为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提供技术依据,有利于评价认证制度的实施。二是从生产端提出产品绿色度要求,可有效带动相关技术及产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从需求端推广绿色建材,如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要求纳入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有利于推动绿色建材与绿色建筑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编制已成为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编制目的和意义

绿色建材因其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等优势,正被广泛接受并得到大量应用。但因缺少相应标准,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亟需建立统一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规范引导市场。编制绿色建材标准,大力发展绿色建材,是推广绿色建筑的需要,是实现资源能源节约、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引导建材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建筑领域及上下游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三)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

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牵头主编,邀请各行业领先的生产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等数百家单位共同完成编制任务。


二、技术内容



该系列标准采用“1+n”编制模式,即一个技术通则加多个建材产品评价技术标准。基于《全国主要产品分类与代码》《建筑产品分类和编码》和《建筑工程分类标准》等分类标准和方法,建立了以产品大类、建材种类和产品实例为体系、材料和设备统筹覆盖的开放式框架体系。从建材生产、使用、回收、废弃等全生命期出发,挖掘绿色建材在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的特征要素,重点分析其资源、能源、环境和品质等方面的属性要求。调研分析国内外主流建材产品技术、标准及工程应用情况,以消费者的关注点和行业引领为导向,提出生产企业及产品的评价要求及方法,形成可量化、可检测、可验证的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开展试评价,论证、调整和优化评价指标及指标值设定,进而形成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且能够引领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


三、创新性



(一)编制规则创新

采用“1+n”系列标准的编制模式,即一个技术通则加多个单类建材产品相应的评价技术要求。建材产品及设备种类繁杂,单一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难以覆盖全部或主要的绿色建材产品技术依据,优先制定“绿色建材评价通则”,规定系列标准编制的统一样式、内容及有关要求。将传统的一项产品标准编制扩展为系列标准进行编制,创新了产品标准的编制规则,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材检测、评价认证的发展,促进绿色建材产品推广和应用。


(二)框架体系创新

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体系框架,以主体及围护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室外工程为基础,确定主要建材产品的类别,并提出具体产品示例。打破传统建材领域范畴,将建筑设备纳入绿色建材产品体系,构建了材料和设备统筹覆盖的开放式标准体系框架。优选36类材料和15类设备产品开展标准编制,后续根据绿色建材的发展需求,及时增补其他建材产品的技术要求和评价方法,形成系统完善的标准体系。


(三)指标体系创新

从绿色建材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定位2个方面入手,瞄准国内外主流绿色建材技术体系,融合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产品”的四大属性,以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建材”的五大内涵要求,引入了环境产品声明(EPD)和碳足迹(carbon footprint)等客观、规范表达、交流、披露、核查建筑材料环境影响的关键技术和方法,形成了国内外第一部基于多属性集成、覆盖建材生产、使用、回收、废弃等全生命周期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分级制度创新

以国家标准《绿色产品评价通则》GB /T 33761-2017、住房城乡建设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建材评价技术导则(试行)》(建科〔2014〕75号)等国内绿色建材相关技术规范为基础,对标德国蓝天使、日本生态标章、北欧白天鹅等国际主流环境标志的产品技术要求,形成了★、★★、★★★等级绿色建材产品的技术要求,填补了国内分级评价认证产品标准体系的空白,为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实施提供了技术标准和依据。

四、实施效果



(一)应用推广情况


1.指导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的出台


一是指导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生产及应用工作。三部门以市监认证〔2020〕89号文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生产应用的通知》,规定将建筑门窗及配件等51种产品纳入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并发布《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目录(第一批)》,扩大了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实施范围,极大地推动了绿色建材检测、认证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指导了部分省份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开展绿色建材认证推广工作,如广东省印发《广东省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粤市监〔2020〕106号)、福建省印发《福建省加快推进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及推广应用实施方案》(闽市监认证〔2020〕228号),进一步规范各地实施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加强绿色建材推广应用与采信互认。


二是指导财政部、住建部绿色建材政府采购试点工作。两部门以财库〔2020〕31号文印发《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建立政府采购绿色建材的政策措施体系和工作机制,杭州市、绍兴市、南京市等也相继出台了绿色建材政府采购要求,如杭州市出台了《关于公布政府采购(投资)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项目名单的通知》(杭财采监〔2021〕9号),绍兴市出台了《绍兴市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绍市财采监字〔2020〕16号)等,政府采购工程建筑品质得到提升,绿色消费和绿色发展的理念进一步增强。


三是支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工作。以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为技术依据,以绿色建材标识产品生产应用为前提基础,住房城乡建设部等7部门分别以建办质建标〔2020〕65号、〔2021〕9号文印发了《关于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和《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的具体要求和主要措施,系列标准的编制为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2.支撑绿色建材相关技术文件的制定


一是纳入市场监管总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实施通则》。《实施通则》明确提出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依据为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绿色建材产品分级认证按照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的绿色建材评价标准的要求,将认证结果由低至高分为★、★★、★★★,有效支撑了绿色建材认证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地实施。


二是纳入财政部、住建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基本要求(试行)》。文件规定将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的指标要求纳入绿色建材政府采购需求标准,从工程设计、招投标、集中采购、工程施工及验收管理等环节明确落实绿色建材采购要求,成为探索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的有效着力点。


三是纳入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和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文件提出了绿色建造过程中对材料选用的要求,同时写入了绿色建材的概念,且评分项中新增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要求。引导建筑材料能够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并得到应用,更好地支撑绿色建造技术和绿色建筑的发展。


3.推动绿色建材试点示范的建设


一是支撑绿色建材政府采购试点城市和工程项目的建设。开展了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的试点工作,第一批选择了6个试点城市,2022年后将向全国推广实施。试点文件中提出了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政府采购基本要求,6个试点城市广泛动员各单位参与试点,认真遴选试点项目,最终确定159个项目作为首批试点项目。其中,南京市、绍兴市、湖州市、杭州市、青岛市已经明确试点项目金额,总金额约804亿元。如浙江省绍兴市杭州亚运会棒(垒)球体育文化中心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约179615万元,绿色建材采购费用55000万元,约占总投资额的31%;浙江省绍兴市杭州湾区会计学苑(中国会计历史文化园)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21457万元,绿色建材采购费用6250万元,约占总投资额的30%。按照建材成本一般至少占全部工程造价30%~50%的比例计算,上述5个试点城市绿色建材采购金额将预计达到240亿元~400亿元。


二是促进了绿色建材评价认证行业的发展。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的编制和出台,为绿色建材产品评价认证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标准和依据,以此为支撑,累计培育了97个评价机构,累计2345个产品获得绿色建材标识,其中1444个★★★标识产品,846个★★标识产品,55个★标识产品。截至2023年12月,70家机构的细则通过备案,共计发出7197张绿色建材产品认证证书。其中中国建材检验认证集团累计发放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证书480余张,产值1700余万元;北京国建联信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累计发放绿色建材评价标识证书290余张,产值870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绿色建材评价认证、检测行业的发展。


三是带动了绿色建材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绿色建材评价系列标准的实施,引导了建材工业的转型升级方向,扩大了绿色建材的应用规模,建材生产企业的绿色建材业务迈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自2020年3月以来,建材企业相关产值增长迅速,如北京东方雨虹有限公司产值达994000万元;北京榆构有限公司达33558万元,新兴栈(重庆)建材有限公司达到21864万元,北京金隅集团混凝土业务板块部分企业产值达244562万元。据有关部门统计,2020年规模以上建材企业营业收入56000亿元,绿色建材产值占比不少于30%,约16800亿元以上,加上建筑设备的产值,绿色建材总产值达到20000亿元以上。预计“十四五”期末,绿色建材产值将占建材产业总产值的50%,可达到30000亿元以上。这不仅大力促进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建筑品质提升,也将有效引领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建筑领域及其上下游产业尽早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二)效果情况


1.促进建材工业节能降耗和高质量发展


建材工业是我国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年产值可达到10万亿元以上,但其消耗大量资源能源,污染排放高,整体处于低质低效发展阶段。绿色建材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等优势,随着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绿色建材评价标准》作为认证技术依据将发挥行业引领作用,可极大推动绿色建材的生产和应用,提高绿色建材的社会认可度,可有效带动相关技术及产业的资金投入,实现能源节约、废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对缓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建材工业的结构调整和提质增效,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推动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产业融合发展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多个部门印发了《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文件,均明确提出了加快推广应用绿色建材的要求。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工业化项目中率先采用绿色建材,逐步提高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材应用比例也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今后的工作要点。2020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开展了政府采购支持绿色建材促进建筑品质提升的试点工作,从工程设计、招投标、采购、施工及验收等环节明确落实绿色建材相关要求。确定了南京市、杭州市、绍兴市、湖州市、青岛市、佛山市6个试点城市,并已在6个试点城市的近200个政府采购工程中实施,2022年后将向全国推广实施。发挥了政府采购中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绿色建材应用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建筑品质提升,推动了绿色建筑与绿色建材产业融合,以及经济社会的绿色发展。


3.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指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要发展绿色建筑”“推动绿色化改造”。据测算,我国建筑碳排放占全国能源碳排放的20%左右,建筑领域减少碳排放和能源消耗任务十分艰巨,而其中建造过程中的建材使用是建筑领域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绿色建材评价标准,推广应用绿色建材,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和资源消耗,将全面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和建筑材料工业碳减排,为建筑领域及其上下游产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好房子 | 新型标准体系赋能中国好住房建设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术大会圆满召开

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颁奖会议隆重举行

关于有关单位网络平台侵权盗版协会标准的严正声明




欢迎订阅《工程建设标准化》


邮发代号:80-932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微信号: cecs-gjbhua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