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 青岛市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最新动态
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 青岛市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
2025-08-084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轻松关注!


山东省青岛市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项目是近年来青岛市城市更新的典范工程,该项目自2019年启动,通过系统性修缮与创新性活化利用,成功将老旧街区转型为文旅新地标,于2025年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第二批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01
项目背景与历史价值
图片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青岛市市北区,项目占地面积约16公顷,曾是青岛商贸繁荣的核心区域,沉淀了青岛最初的城市发展记忆和文化底蕴,具有浓郁的老城历史印记,是老青岛市井生活的缩影,也是里院文化的发祥地,拥有现存数量最多、保留最完整且单体面积最大的里院群落(青岛传统民居形式),共包含106栋风貌保护建筑,总面积约9.5万平方米。
图片
图片
德占时期的四方路街区(图);民国时期的元善里,位于天津路中段(图
四方路街区于1897-1914年间建设完成,是青岛开埠之地、主城发展之源,整体空间格局完整性较好,是青岛传统城市风貌的集中承载地和体现地,当地人称“大鲍岛”,由于靠近码头和栈桥,往来人员众多,商贸发达,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极具烟火气的商业中心。
图片更新前的四方路片区
1923年左右青岛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人口增长、地价上涨使里院建筑由原本的单层建筑加建成为二层、三层的围合式里院,部分房屋翻新重建,房地产商建起了一批简易里院进行出租,里院建设达到高峰,建筑规模基本定格。
图片街区航拍图. 里院建筑临街而建,街区格局与德国十九世纪末的“出租营”有一定相似性;建筑平面则继承了中国传统四合院布局,有“口”“日”“目”“回”几种类型,中间形成庭院。单体多为二到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是西式直排商住楼和中国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产物。


新中国成立后里院建筑的基本空间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但因为居住人口过多,大量私搭乱建的现象日益严重,原住居民大多搬离破乱不堪的里院,只留给经济条件较差的住户租赁,当年里院的繁盛景象与烟火气息一去不复返。近年来,随着青岛城市中心逐步由西向东转移,不少居民搬离四方路街区所在的西部老城区,往昔繁华的商业氛围不再,街区面临建筑年久失修、公共设施不足、风貌混乱等问题,里院建筑由一院一户变成一间一户的大杂院,加建、增筑、门窗洞口私自改扩等,导致建筑空间布局和使用流线都遭到了破坏。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复苏老城区发展活力的任务已迫在眉睫。

图片
图片

改造前现状


02
保护与更新

2019年,按照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市北区率先启动历史城区保护更新行动,分三期对四方路街区内历史风貌建筑进行保护修缮,拆除公共区域私搭乱建,结合建筑历史图纸,恢复老建筑原有形制。同时,对街区内道路实施步行化改造,配齐水电气暖等现代化基础配套。利用拆除街区内筒子楼释放的城市空间,新建了街角广场、地下停车场等多处公共配套设施。

图片

四方路片区街区规划图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是青岛地域性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是青岛传统城市风貌的集中承载与体现。规划设计层面,建立以《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青岛市城市风貌保护规划》为主干的“2+N”特色保护规划体系,全面完成街区产业策划、城市更新综合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为历史城区更新、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提供了重要引导。保护修缮过程中,市北区始终坚守着“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街区内106栋历史风貌建筑逐一编制保护更新方案。采用传统材料和工艺(如局部修缮、原状整修、重点修复等8项传统工艺),结合历史图纸对建筑构件进行 1:1 数字化建模复制,保留历史痕迹。同时建立风貌建筑分级评估体系,从历史、社会、艺术、科学价值及建筑安全等维度制定保护方案。分三期推进修缮,涉及11宗地块的33栋传统风貌建筑及一般建筑,并通过社会公示广泛征求公众意见,确保规划透明性与社区参与性。

· 城市设计策略

策略1 多类型的公共活力节点,吸引更多用户 以胶州路为主轴打造线型公园,链接各公共功能中心,拉动整个片区活力。

策略2 创意产业带动街区发展,形成配套完善的混合街区 创意产业为主导产业,南片区以创意办公为主,北片区以居住为主,形成配套完善、人性化的混合街区。

策略3 打造步行友好化街区,提升街道舒适度和体验度 打造步行友好化街区,提升街道舒适度和体验度。基于“超级街区”概念,明确道路等级并实施分时段限行,实现“共享街区”

策略4 地上、地下复合式开发,最大化街区价值 地上、地下复合式开发,最大化街区价值。地上部分借助地形条件进行立体式开发,释放出公共空间;地下部分结合地铁站进行地下商业开发,提升街区使用效率。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的东南部区域是保护发展和西镇更新发展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以里院文化作为纽带、植入动态的模块化空间体系,进行适应性的更新,改善街道、院落景观环境,激发片区活力。

· 分类保护

里院建筑群的价值要素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设计、技术和工艺,彰显了当代的文化特性,包括建筑的立面、主体结构、平面布局、特色部位、材料、构造、装饰、环境以及历史人文事件痕迹等方面。建立风貌建筑分级评估体系,对建(构)筑物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保存状态和建筑安全评价六项内容开展评估,根据建筑的基础评估,将其分为实施修缮、改善、更新等不同的保护等级,明确价值保护要素类别、保护原则、修缮措施、维护管理建议等。

图片胶州路以北街区历史建筑分类评估图


建筑修缮过程中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在维护建筑安全性的基础上,为后期满足更多功能提供条件,同时保证建筑的持久活力。

· 空间联结

以点线面的方式串联街道和院落,小规模渐进式地激活街区,留存原有的街区文化脉络肌理,改善空间环境重塑空间功能,满足不同人群对场地的需求,激发场地活力。由于过去四方路片区居住人口较多,特殊的庭院空间产生了居民互相串门串院的行为,形成了住户间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串里文化”体现了和谐共济的居住理念。项目以串里文化作为纽带,将里院的内向空间外化,形成联系步行街区的捷径,延续“串里”“串院”互动融乐的交往状态,拓展空间的更多可能,形成活力的内街氛围,挖掘街区深处的商业潜力。


图片院落的空间设计——以即墨路、济宁路为例

结合四方路片区整体布局,项目将青岛曾经最繁华的小商品一条街——即墨路,作为步行街区主轴线,结合周边道路构成鱼骨架石板路步行街区,沿街配置文创展示、沉浸体验、特色餐饮等业态。

· 基础设施提升

四方路街区更新项目综合整治提升道路18条,拆除筒子楼释放城市空间,新建街角广场2处。补足配齐文旅配套设施,共设置各类导览标识牌282块、游客服务中心3处、旅游厕所5处、共享公厕38处,配建2处大型停车场、新增停车泊位855个。

03
业态更新与文旅融合
· 产业导入

四方路街区更新项目尊重原有的场地历史,延续里院文化互动融乐的市井百态,留住场所记忆,赋予文化价值,吸引游客,带动经济增长。在产业导入和业态布局方面,市北区依托2289院的里院建筑群,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气息完美融合,打造“串里+逛院”的沉浸式里院生活体验区。同时,聚焦创意零售、餐饮美食、文化体验、住宿和休闲娱乐五大方向,积极引进符合街区特色的多元化业态,共计100余家商户签约进驻。

图片
· 文化活动赋能

四方路街区更新项目对街道以及院落进行改造提升,充分展示城市独特的文化风貌,给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集文化体验和休闲娱乐为一体的交往空间。短短几年时间,四方路街区从一个脏乱差的棚户区,蜕变成了青岛文旅新地标——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周边配套的浮岛公园链接了历史街区,实现了交通安全通畅;聊城路停车场,地下停车地上体育公园,不仅缓解老城停车难的压力,还填补老城区体育健身的空白。这一切,都让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切切实实享受到了城市更新带来的便利。

保护性更新是为了更好地活化利用,更好地将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相融合,具有文化情感的街区空间再现了市井百态生活场景,在这里,人们可以走进里院记忆博物馆与历史展开对话,可以漫步广兴里体验沉浸式数字光影实景演出的魅力,也可以辗转洛川家美术馆欣赏当代艺术的创新与突破。还有戏剧、读书会、音乐节等诸多文艺演出和多种互动体验,不仅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游览体验,而且让人们能多角度深层次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仅2024年,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就举办包括2024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系列活动、国际艺术节、光影秀、商演等在内的文化活动近一千场次。此外,签约率超80%、开业率超70%,全年客流量突破1765万人次,新增消费场景1.6万平方米,这一组组数据,也印证了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去年取得的不俗成绩。如今的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人气、商气、烟火气集聚,满足市民游客“全时”“全季”的文旅休闲需求。

图片
图片2024第二届上街里·新春逛街里节场景
图片2023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场景
04
管理机制
· “指挥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模式
四方路街区管理采取政企协作机制,采用“指挥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模式,成立市、区两级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一办四线”实体化运行,即指挥部办公室一个,项目建设、产业招商、文史挖掘、活动宣传四条工作线,建立日报告、周例会、月调度等机制,解决历史城区保护利用的关键问题。面对保护修缮前期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长、社会企业意向低等困难,区属国企全链条承接、打通堵点,以时间换空间,以长期运营推动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平衡项目成本。

· “政策支持+主题策划+智慧平台”的运营管理

发布支持商贸、文旅产业集聚的专项政策,助力街区商户安心运营。按照“产业定位先行、保护修缮在后”原则,引入专业策划团队,成立历史城区招商工作领导小组,主动“走出去”招商,建立商户集体晨会制度,在运营推广等方面给予精准有力支持,促成商户异业合作。围绕老城复兴和里院文化主题,突出“日逛夜游”的旅游属性,精心做好节会活动策划,打造“串里+逛院”的沉浸式里院生活体验区。建设智慧化管理平台,内容涵盖智慧街区运营、街区安防、AI智能分析、物联智能感知等先进技术,上线运行智慧街区、BIM等数字化信息系统,全面提升街区“物管+商管”的智能化、标准化水平。

四方路项目通过“保护修缮+业态激活+科技赋能”的全链条模式,为历史街区更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既保留城市文脉,又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双赢。
图片
结语

四方路街区更新项目通过对城市空间进行功能重塑、场景再造和文化提炼,践行“有温度”的城市更新理念,在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同时,又为其注入新的元素与文化内涵,通过营造丰富的生活场景,让文化新生、让地域焕活,实现老城的新空间赋能。在经济效益层面,2024年销售额破亿,2025年春节期间营业额达1776.41万元,签约面积超6万平方米。在社会效益层面,解决原住民流失问题,吸引市民游客回归,重塑老城烟火气。

下一步四方路街区将继续拓展沉浸式演艺、特色主题研学、精品酒店民宿等多元场景,精心举办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等传统民俗节会,深化文化传承保护,争创山东省级特色步行街。通过文旅新场景打造和在地文化挖掘两条主线,结合IP打造、文化活动赋能等多维度举措,使得街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攀升。

来源:山东发布、青年建筑、麦丘区画、大众日报、青岛档案


推荐阅读

好房子 | 新型标准体系赋能中国好住房建设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学术大会圆满召开

工程建设标准科技创新奖颁奖会议隆重举行

关于有关单位网络平台侵权盗版协会标准的严正声明



欢迎订阅《工程建设标准化》


邮发代号:80-932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微信号: cecs-gjbhua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