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点击上方"蓝色文字"↑ 轻松关注!
永恒的振动 无尽的探索
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九届全国建筑振动学术会议圆满成功召开
院士大师,学术报告,精彩纷呈,尽显科学精神;会议代表,博采众家,收获满满,余音绕梁三日
会议现场
2025年6月29日~30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协会振动专委会”)3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九届全国建筑振动学术会议在大连圆满成功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贾振元、程耿东、周福霖、欧进萍、徐建、吕西林、谢先启、王明洋、李惠、曾滨、郝洪、康健,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李惠,日本工程院院士冯德民等16位院士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致辞;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玮,标准规范处处长范苏榕;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副所长李大伟;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长王俊、副理事长蔡成军、常务副秘书长张弛等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致辞、讲话。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主持。
此次大会汇聚了众多院士、大师以及全国顶级的建筑振动领域专家,阵容之强大、学术之权威、影响之深远,令人瞩目。大会共设置1个主会场、3个专题分会场,安排了10场特邀主旨报告、59场专题报告,报告人包括10位院士、2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及多位高水平专家、领军青年人才。学术报告内容涵盖结构振动理论、复杂工程振动控制、建筑振震双控、建构筑物减隔振、工程振动安全与舒适度、大科学与先进工业振动控制、轨道交通综合体振动控制等多个研究方向。
住房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玮
王玮副司长在讲话中,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30年来为我国建筑振动标准化事业作出积极努力和卓越贡献的院士、大师和专家学者,以及长期奋战在工程一线的技术人员,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指出,建筑振动是至关重要的科技专业领域,其影响力横跨机械、电力、电子、航空、航天、冶金、矿山等几乎我国全部工业工程领域,是我国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保障技术。在当前城市建设转向内涵式发展、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筑振动科学技术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协会建筑振动专委会成立3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成绩。这里,孕育并走出了多位院士、大师和国家杰出科技工作者,诞生了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主导编制了多部国家标准,有的标准更是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为建筑振动的规范、有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依据和准则,在工程建设领域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大会在专委会成立30周年之际召开,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场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希望大家通过这次大会,能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进一步开阔科研视野,厘清技术思路,明确主攻方向,把握研究重点,为推动我国建筑振动领域的科技创新、标准创新、工程创新,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理事长王俊
王俊理事长代表协会,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领导、专家、业界同仁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为此次大会成功召开提供鼎力支持的协会振动专委会、国机集团、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各协办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多年来,协会振动专委会团结和组织建筑振动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各方力量,积极开展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化活动,在推动建筑振动学科发展、组织制定各类工程建设标准、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此次学术会议,聚焦建筑振动控制理论与计算分析方法、工业与民用建筑振动控制技术、精密仪器设备减隔振技术、动力机器基础设计技术、建(构)筑物地震与风振响应及控制,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等热点议题,邀请多位院士、大师及本领域的学术权威作精彩报告。这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希望各位报告专家、各位参会代表能够围绕当前建筑振动领域的热点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让今天的智慧碰撞转化为明天可操作、可推广的标准成果。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一定尽力做好统筹工作,为推动我国建筑振动事业不断进步贡献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学东院士,介绍了国机集团发展历程及总体情况,强调国机集团的业务离不开振动控制这一关键保障技术,解决好振动控制问题,对建筑结构安全舒适、重型装备环境干扰、精密装备微振动控制等等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国机集团一直重视科技研发工作,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振动控制领域,将不遗余力地继续支持我国建筑工程振动事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
会议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全国建筑振动学术会议作为我国建筑振动领域最高水平的旗舰会议,已成功举办八届,见证并推动了建筑振动行业的创新发展。此次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安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汇聚了国内振动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与学者。通过本次大会,大家一定能在工程振动分析理论、计算方法、控制技术和工程装备方面进行新探索,取得新突破,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贡献智慧和力量。大连理工大学将以此大会为契机,深化与各界的交流合作,着力提升相关学科建设水平,让我们携手一道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城市安全建设,为筑牢国家安全屏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构建坚强的科技保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副理事长徐建
协会振动专委会主任委员徐建院士表示,专委会成立30年来,在有关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团结组织建筑振动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工程建设标准化活动和相关技术研究,在标准制订、宣贯培训、技术研发、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建设、标准编制、关键技术攻关等多领域硕果累累,取得了很多令人振奋的成绩,为促进本领域工程建设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徐建院士强调,新成立的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人数达184人,其中:由22位院士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由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长江学者、杰青等53人担任常务委员,103位专家学者担任委员,这是振动专业委员会高质量发展的里程碑。未来,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还将继续以工程建设中的热点振动问题组织开展深入研究,对建筑结构及装备中的关键难题进行持续攻关,相信在专委会各位院士、大师及本领域高水平专家的带领下,一定能取得更多成绩。
王俊理事长代表协会,向周福霖院士表示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值此协会振动专委会成立30周年之际,为弘扬褒奖在建筑振动工程领域标准化、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方面作出卓越贡献、享有崇高威望的杰出科学家精神,经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推荐,协会研究决定,授予程耿东院士、周福霖院士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终身成就专家”荣誉称号。会议指出,程耿东院士、周福霖院士,长期深耕于建筑振动及其控制领域,治学严谨,成就斐然,不仅取得了重要的原创性学术成果,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建立、完善与推广应用,为提升我国建筑工程抗震防灾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号召,广大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者以二位院士为榜样,踔厉奋发、锐意进取,接续奋斗、守正创新,坚持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永葆标准化工作者的优秀品质,为工程建设领域科技进步和标准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王俊理事长代表协会,向程耿东院士和周福霖院士表示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先启主持会议
此次学术会议特别邀请了10位院士和专家,就我国建筑振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工程振动控制技术交叉、新方法创新、新场景应用等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进行了高水平主旨报告。先后由曾滨院士、范重大师、张炜大师、肖从真大师、王翠坤大师、郑建国大师、周建龙大师主持。
程耿东院士作题为《结构拓扑优化和振动相关的问题》的主旨报告
程耿东院士在题为《结构拓扑优化和振动相关的问题》的主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20世纪70年代参与动力机器基础国家规范制定,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结缘30年的历程。之后,简述了他所从事的结构拓扑优化的内涵、发展现状及他在该领域所做的奠基性工作,并分享了团队在结构拓扑优化领域的成果及其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周褔霖院士作题为《地铁高铁诱发振动噪声及建筑震-振双控发展应用》的主旨报告
周褔霖院士作了题为《地铁高铁诱发振动噪声及建筑震-振双控发展应用》的主旨报告,针对城市地铁、高铁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振动及噪声危害,分享了基于车辆-轨道-土体-结构全耦合的高精度振-噪分析评估技术,以及相应的隔振减振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兼顾地震安全及振动控制(振震双控)的技术解决方案,重点介绍了广州大学自主研发的模块式振震双控橡胶支座,该发明在2024年国际隔震减振控制学会(ASSISi)全球设计和创新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并成功应用于深圳、广州多个重要高层建筑。
欧进萍院士作题为《高层/高耸建筑结构风振控制的电磁驱动ATMD系统》的主旨报告
欧进萍院士以《高层/高耸建筑结构风振控制的电磁驱动ATMD系统》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了高层/高耸建筑结构风振控制的电磁驱动ATMD系统,分享了电磁驱动AMD/APTMD及广州电视塔应用,介绍了单摆式及直线导轨式电磁驱动ATMD的原理,分享了高层建筑结构风振控制电磁驱动/ATMD应用与设计实例,最后介绍了结构风振控制ATMD设计与规范。
翟婉明院士作题为《高速铁路动力学选线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的主旨报告
翟婉明院士以《高速铁路动力学选线设计方法及工程实践》为题作主旨报告,深入阐述了高速铁路动力学选线设计的研究背景、面临的挑战问题、理论基础及方法策略,并展示了动力学选线设计在京沪、广深港、福厦、成渝中线等高铁重点工程中的成功应用与实践。该全新设计方法引领了高铁选线设计从运动学到动力学的技术变革。
吕西林院士作题为《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抗风研究与监测》的主旨报告
吕西林院士在题目为《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抗风研究与监测》的主旨报告中,展示了上海中心大厦抗震/抗风研究的动因、EC-TMD振动控制的研究成果及监测分析结果,展示了TMD对大厦良好的减振效果,并建议结合工程实践开发新型结构控制与监测技术,以推动相关技术的成熟与推广。
李惠院士作题为《结构流固耦合振动机器学习建模方法》的主旨报告
李惠院士在题为《结构流固耦合振动机器学习建模方法》的主旨报告中,介绍了桥梁流场智能计算方法和风振涡动力学机理,以及桥梁风振智能建模方法和模型、城市工程地震灾害与风灾大模型。
郝洪院士作题为《超结构体系环境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的主旨报告
郝洪院士作了题为《超结构体系环境振动控制技术研究》的主旨报告,介绍了一种新型超结构体系,用于减弱和控制轨道交通引发的环境振动。报告提出了将超结构体系应用于地铁隧道道床的概念设计,并从理论层面深入解析了其减振机理。进而通过在全尺寸隧道中对比钢弹簧浮置板的减振性能,证明了该体系在减振效果上具有更为显著的优势。
康健院士作题为《好房子的空气声及撞击声:从科学研究到工程实践》的主旨报告
康健院士作了题为《好房子的空气声及撞击声:从科学研究到工程实践》的主旨报告,介绍了好房子的空气声及撞击声研究的理论基础、测试方法、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工程实践应用,展示了隔声技术在建筑中的实际效果,并结合国内外标准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与工程建议,以推动隔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徐建院士作题为《大科学基础设施振动控制技术前沿进展》的主旨报告
徐建院士以《大科学基础设施振动控制技术前沿进展》为题作主旨报告,介绍了大科学装置基础设施振动控制技术的前沿进展,立足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需求,深入剖析了同步辐射工程、极弱磁场观测装备、引力波探测装置等大科学设施对微振动控制的极限要求。系统展示了多重隔振系统、智能主动控制等创新技术在保障精密科学装置稳定运行方面取得的突破性成果。报告进一步从高标准战略研究视角,提出了面向未来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振动控制技术发展路径,为提升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理论和技术支撑。
李宏男教授作题为《中国天眼FAST结构索力监测及应用》的主旨报告
李宏男教授报告介绍了中国天眼FAST索力监测最新识别方法,以及研发的配套光纤光栅传感技术与高性能采集装备,通过索力振动的数值仿真、模型试验、足尺试验和现场实测,全面展示了提出索力识别方法和配套装备的高准确性和高可靠性,极大推动了索力识别技术的深刻发展。
会议还同期举办了6个分论坛。
此次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00余位代表欢聚一堂,交流学术,碰撞思想。这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骨干,更有朝气蓬勃的研究生队伍等,充分体现了我国建筑振动领域人才梯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与会代表认为,此次会议,共同探讨了我国建筑振动发展的前沿技术,帮助了解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应用趋势,为未来的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分享了精彩的工程案例,从实际经验中汲取智慧,有助于提升解决复杂振动问题的能力;交流了先进方法,促进了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对于各位专家而言,这是一个交流科技工作热点、促进学术合作的宝贵平台;对于年轻同志来说,更是一次向各位前辈和同行请教学习的宝贵机会。许多代表为了完整聆听院士、大师、专家的高水平学术报告,推迟了机票。全国建筑振动学术会议历经九届,各方代表主动参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始终如一。
▲会议花絮(上下滑动查看)
参会代表纷纷表示,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建筑振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工程应用,为建设更安全、更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此次会议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大连理工大学、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振动专业委员会承办。
会议现场
欢迎订阅《工程建设标准化》
邮发代号:80-932